清朝后期由于閉關鎖國、故步自封,軍事實力和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。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讓世界側目,昔日的泱泱大國被列強拽下神壇。而同時期的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,綜合國力增強,開始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。
1894年,日本對大清發動甲午戰爭,清朝慘敗,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《馬關條約》,割讓臺灣等大片領土,賠償白銀兩億三千萬兩。
清朝被推翻以后,中華大地又開始軍閥混戰,民不聊生,何談發展。而日本則在甲午戰爭之后,憑借清朝的巨額賠款快速發展,軍事實力越發強大,成為西方列強的一員。日本一直覬覦身邊的這個龐然大物的富饒領土,分裂內亂的中國才符合日本人的利益。
1928年,在寧漢合流和東北易幟后,中國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,這對圖謀侵略中國領土的日本來說不是個好消息。趁著中國國內局勢未穩,日本很快啟動了侵略計劃。
1931年9月18日,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鐵軌,栽贓嫁禍給中國軍隊,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。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,抗日戰爭由此開始。由于不抵抗命令,十幾萬東北軍撤入關內,沈陽被日軍占領。
1932年,東北淪陷。十幾萬東北軍的不抵抗,大大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。日本侵占東北后,又將魔爪伸向華北。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,而推崇“攘外必先安內”的蔣介石還正忙著打內戰、到處圍剿工農紅軍。被派往陜西圍剿紅軍的張學良和楊虎城,接受紅軍方面提出的停止內戰、一致抗日的主張,并要求蔣聯共抗日。
1936年,蔣親赴西安督促張、楊二人的圍剿工作,見多次勸諫無效,張、楊遂發動兵諫,扣押蔣和隨行大員,要求通電全國、停止內戰、聯共抗日。這就是西安事變。
日軍繼續向南進攻,企圖占領整個華北。1936年,日軍三面包圍北平,只有西南方向尚有中國二十九路軍駐守。平漢鐵路上的盧溝橋是北平通往南方的門戶,是必爭之地。
1937年7月7日晚,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,借口一名士兵失蹤,要求進宛平城搜查被守城士兵拒絕。日軍向城內開炮,中國守軍奮勇反擊。這就是盧溝橋事變,也叫七七事變,這次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。日軍大規模進攻平津,二十九軍奮戰不敵,平津失陷。
日軍占領平津后,繼續向華北和華中地區攻擊,狂妄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。中國軍民奮勇抵抗,在正面戰場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戰役,如淞滬會戰、太原會戰、徐州會戰、武漢會戰等,取得了平型關、臺兒莊等戰役的勝利,極大地鼓舞了國人的士氣。
臺兒莊位于山東省棗莊市南部、徐州東北約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,西面毗鄰南四湖,京杭大運河橫貫全境,自古是南北漕運樞紐,戰略位置非常重要,為兵家必爭之地。臺兒莊是山東南大門、徐州的門戶,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。
臺兒莊戰役發生在1938年3月16日,4月15日結束,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,日軍參戰約5萬人。經過一個月的激戰,中國軍隊打死打傷日軍兩萬余人,極大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,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。
但是畢竟軍事實力相差比較大,無法抵擋日軍的進一步猛烈攻擊,華北、華中及華南的大片領土都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。隨著戰局擴大,戰線拉長,日軍兵力、物力越來越不足,加上八路軍、新四軍深入敵后,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,發動群眾進行游擊戰爭,極大地牽制了日軍的有生力量。
日軍無法在正面戰場發動大規模的進攻,只能調整戰略,重點打擊敵后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。1940年,八路軍一百多個團主動出擊,在華北地區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拔掉了近三千個日軍據點,取得了輝煌的戰績,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,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。
1944年,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一個個勝利,德國在歐洲敗局已定,日本也在太平洋戰爭中遭美軍重擊,我國軍民也對日軍、偽軍發起反攻。
1945年8月,美國向日本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在我國東北地區,蘇聯紅軍也對關東軍展開攻擊,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也進入最后的戰略大反攻。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14年浴血奮戰,14年不屈抗爭,英勇的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。